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宁夏日报周刊 -> 宁夏故事
【我的幸福相册】
“晒霾”到“晒蓝”:监测数据里的幸福轨迹
2025-07-15 08:25:44   
2025-07-15 08:25:44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杜慧慧(中)和来自北京的专家(左)共同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。

  【幸福定格】

  讲述人:银川市生态环境监测站 杜慧慧

  “西夏区同心路附近PM_2.5监测数值异常升高,是什么原因?”7月10日,手机屏幕弹出的异常数据,瞬间绷紧了我的神经。

  在银川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的13年里,自从接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,PM_2.5、PM_10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、臭氧这些监测指标数据,就成了24小时牵动我心绪的“晴雨表”。如今,我与“银川蓝”已经结下了深深的缘分。

  记得2016年冬天,银川人的微信朋友圈被“晒霾”刷屏。尤其到了12月,雾霾来得愈发频繁——从最初的白茫茫一片,渐渐变成灰蒙蒙的色调;从“远处景物模糊”到“50米外难辨车影”。历史数据清晰记录:当年12月13日,银川市发布雾霾黄色预警,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。灰蒙蒙的天幕下,人们不敢畅快呼吸,街头晨练的身影也悄然消失。

  2017年供暖季,重度污染再度来袭。那年12月,银川市实施机动车单双号临时限行。我3岁的孩子因呼吸道感染引发肺炎发烧,急需去医院输液。可受限于限行政策,我开不了车,也打不到车。望着孩子烧得通红的小脸,我心如刀绞。那一刻,对抬头见蓝天的渴望,变得无比迫切。

  命运终究给了我守护银川蓝天的机会。后来,我开始承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。每天晨曦微露时,我和同事已在检查分析各站点数据;夜幕深垂后,会商室的灯光总为追求0.1微克级的精度常亮至深夜;夏季高温里,臭氧污染防治又成了新的攻坚课题。

  让我欣慰的是,这些年银川市已建成天地空三级环境空气质量立体监测网:从地面定点监测、移动走航监测,到卫星遥感与污染源排放数据的多维联动,能实时捕捉微克级的PM_2.5波动,智能识别污染事件,为污染成因“精准画像”。如今,大气监测的“耳朵”更灵了、“眼睛”更亮了,“大脑”也更智慧了。

  10年前,我们用滤膜采集银川环境空气样本,过滤后的滤膜总是黑乎乎的;而现在,滤膜上只剩淡淡的痕迹。今年上半年,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41天,同比增加5天,从10年前“晒霾”到现在“晒蓝”,藏在监测数据里的银川环境空气质量,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  从化学专业投身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,能亲身参与并见证这场蓝天保卫战,我何其幸运。那些奋斗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,早已深深刻在心底。

  【数据观察】

  今年以来,银川市深入开展PM_2.5攻坚行动,出台《银川市2025年PM_2.5攻坚专项行动工作方案》等6项专项方案,开展56次颗粒物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走航监测,像“CT扫描”般锁定污染源头开展治理。上半年,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6项监测指标同比“五降一升”,总污染天数为40天,较预测预报抢回10个优良天数。

  上半年,全区环境空气质量同样交出了亮眼答卷:在沙尘天气频次同比增加的情况下,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.6个百分点,PM_2.5和臭氧污染均明显减轻——PM_2.5污染天数同比减少5.4天,臭氧污染天数同比减少5.6天,臭氧浓度为“十四五”以来历史同期第二低值。

  【心愿清单】

  我希望有更多市民加入保护环境空气质量的行动中。空气与每个人的呼吸息息相关,一旦污染,有害物质会随呼吸进入身体,损害健康。在此呼吁生产企业遵规守法,确保环保设施高效运行;市民驾驶排放达标的车辆;更希望通过广泛宣传,让每个人都树立保护环境空气质量的意识,让空气更干净、天空更湛蓝。(记者 张涛 实习生 王雨霏 文/图)

【编辑】:王小梅
【责任编辑】:任岚